患者案例故事
更多中国科学家发现 ETV6的常见遗传变异与大肠癌易感性相关
5月5日,在新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布了南京医科大学研究人员发现“ETV6的常见遗传变异与大肠癌易感性相关”的课题成果。南京医科大学的陈锦飞(Jinfei Chen)主任医师、张正东(Zhengdong Zhang)教授和王美林(Meilin Wang)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据我国专业远程会诊、出国看病、赴美就医和高端体检平台美域健康介绍,陈锦飞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以及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张正东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遗传/表观遗传与肿瘤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研究。王美林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基因与肿瘤易感性研究。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第三大常见的癌症和第四位的癌症相关死亡原因,每年有120多万新增病例,导致60万人死亡。大肠癌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一种常见复杂疾病。
一些双生子和家族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大肠癌遗传倾向中起重要作用,对大约35%的大肠癌风险负责。然而不到5%的大肠癌病例可以通过特定高外显率基因,如DNA错配修复基因、APC、SMAD4和MUTYH来进行解释。
因此,其余尚不明确的遗传可能性或许要归因于具有低外显率的常见变异。
针对欧洲血统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揭示出了20多个与大肠癌风险相关的易感位点。然而,其中许多的变异在亚洲人中只显示弱效应或没有效应,表明欧洲和亚洲种群之间存在遗传异质性。
近期在东亚人群中的一项大肠癌GWAS研究鉴别出了11个新的大肠癌风险位点,表明了东亚人中大肠癌的遗传基础。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位点只能解释东亚人中约7.7%的遗传风险。
为了发现其他的大肠癌易感位点,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023个病例及1306名对照人群中进行了GWAS研究,并在来自中国的7份立样本(包含5317个病例和6887名对照者)中复制了研究发现。
他们发现了12p13.2处的一个变异与大肠癌风险相关(rs2238126 in ETV6, P=2.67 × 10−10)。随后他们在欧洲血统的另外1,046例患者及1,076名对照者中复制出了这一关联。
rs2238126的G等位基因使得大肠癌更早发病,降低了转录增强子MAX的结合亲和力。相比配对正常组织,大肠癌肿瘤中ETV6 mRNA水平显著降低。
这些研究结果强调了ETV6遗传变异在赋予大肠癌易感性中的潜在重要作用。
来自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所(INSERM) 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数百名大肠癌患者遗传数据或组织样品,发现了癌症转移似乎并没有受到基因组不同变化的调控。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016年2月24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癌症免疫学家Science提出癌转移新观点)。
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Kimmel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和来自都灵大学的同事们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将人类的肿瘤块移植到小鼠体内,鉴别出了晚期大肠癌中与耐药和药物敏感性相关的6个基因的新突变。
这项发表在2015年Nature杂志上的新研究,次确定了一个叫做IRS2的基因发生改变,或许可以解释某些患者对称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的一类抗癌药物长期产生反应的原因(Nature揭示大肠癌重要发现)。
近年来大肠癌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但对于结肠中肿瘤形成及局部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RHBDD1通过激活EGFR信号通路促进了大肠癌生长。
美域健康介绍,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2015年8月24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国医学科学院王琳芳院士Nature子刊发表癌症新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麻省医疗:赴美医疗、远程会诊、治疗方案咨询、用药方案咨询,“扫一扫”了解更多!
点击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