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案例故事
更多新形势下癌症高发 我们该如何应对?
近年来,我国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高,恶性肿瘤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疾病,占死亡比例25%以上。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主要杀手,肿瘤发病率的高涨导致抗肿瘤药物市场增速明显,也为居民和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各大医疗机构和部分社会资本开始加大对肿瘤科室、肿瘤医院的投入,国内外抗肿瘤药企也纷纷加大新药研发的力度和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医保和商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积极寻找适合肿瘤患者创新的报销和补偿模式。
美域健康指出,当下互联网医疗也开始介入肿瘤市场施展拳脚,患者社区,医患互动,肿瘤大数据,医患服务平台等领域发展迅速,逐步解决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匹配等问题,完善肿瘤市场布局,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这里,我们把中国肿瘤行业的主要数据和发展动态进行梳理,希望帮助大家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为了更好地应对肿瘤,我们应该从预防,购买保险,早期筛查,乃至选择海外医疗出国看病等方面做好全面应对。
我国肿瘤医生资源紧缺
2014年《全国卫生年鉴》统计显示,中国共有肿瘤专科医院60多家,21000名肿瘤专科医生(未统计影像、放射等相关科室)等,对应每年300-400万的新增病例,肿瘤医生人数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目前有越来愈多的医院和科室的医生参与到肿瘤的治疗中来,但中国尚没有肿瘤专科医生制度,中国肿瘤治疗的规范性以及理念和水平的提高是当务之急。
目前三级综合医院肿瘤科和肿瘤专科医院的患者量大多处于饱和状态,随着肿瘤筛查诊断渗透率的上升和患者就诊意识的提高,公立医院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肿瘤患者治疗需求,会有部分治疗导流到低级别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进行。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促成地市级肿瘤医院和三级医院组成医联体,以促进医院之间的会诊、转诊合作,实现医疗资源逐步下沉。民营资本有望利用其资金的力量配备优质的医生资源、先进的设备,并通过提供良好的就诊体验,涉足肿瘤医疗服务市场。
国内缺乏肿瘤治疗药物
2020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预期将达1500-1800亿美元,将占有全球11%的市场,接近欧洲前五国家总和。肿瘤药品市场近五年内年均增长率超过15%,明显高于总体医药市场增长速度。受发病率不断攀升和目前药品疗效局限性的驱动,抗肿瘤药物已成为制药行业的一大热门。其中免疫疗法和分子靶向药物是研发的重点方向。就在近的一年里FDA已经分别批准了施贵宝、默沙东、罗氏的的多个PD-1/L1在不同的实体肿瘤里的应用。未来肿瘤免疫疗法市场预估超500亿美金(2022年)。
国内已上市的进口原研药已经有国产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和吉非替尼的仿制药获批国内上市,然而,每一个在国内已上市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原研药,均有多家国内企业扎堆报产仿制,竞争非常激烈。仿制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企业高度集中,天晴,豪森,罗欣,石药等是申请清单上的常客,跟进国外产品进度,仿制进度越来越快。
近年来,媒体曾经报道过全球知名药企百时美施贵宝和再鼎医药有限公司宣布双方达成战略联盟,在中国共同开发治疗肝细胞癌制剂布立尼布;海南、重庆等地公司正在提取加工抗肿瘤药紫杉醇,新一代抗癌药物苯达莫司汀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后续还会有新的品种研发上市;上海医药和北大医药等都有意向通过收购等,整合抗肿瘤药产业链,实现公司在肿瘤医疗服务中的战略布局。在各种政策频繁出台与市场格局不断变化的时势下,中国的医药研发将迎来新的发展,新药上市后必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届时对于企业的临床推广能力将具有非常大的考验。
癌症防治消费意识提升
1)早期筛查的意识会提高
未来患者消费趋势之一是会加强肿瘤早期检测和管理。目前中国约50%的新发病例为肿瘤晚期,死亡率较高。国家卫计委曾于2012年发起一项名为“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北京、广东、山东等9个省份作为批率先开展,意在对高危人群进行评估、筛查和早诊早治。然而,目前筛查癌症主要是通过化验血肿瘤指标及B超、CT、MRI、PET-CT等,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因此迫切需要根据不同癌症的特性,在有针对性的人群里开发出更有效的早期筛查癌症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2)肿瘤手术、放疗、姑息治疗等市场份额占比会逐步提升
随着早期筛查普及度的提高,患者确诊肿瘤的分期提前,未来肿瘤方向手术(特别是微创手术)占比会有显著提升。医生和患者对放疗认知度的提升以及放疗设备的覆盖率的增加,也会促进放疗渗透率的提升。针对预期生存周期小于1年病人的姑息治疗在我国的渗透率仅为20-30%,随着患者对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和临终关怀服务要求的提高,未来上升空间较大。
3)靶向药物占比提升
未来肿瘤市场另一个消费趋势是靶向药物占比提升。中国肿瘤市场的增长远快于国际市场,但70%的市场份额仍是传统化疗药物。靶向抗肿瘤药由于抗肿瘤效果好,副作用低,欧美国家已经是肿瘤的主要的治疗药物,而化疗药物正被逐步被替代和淘汰,靶向药物的研发已经成为全球肿瘤药物的发展趋势,中国市场也必将会顺应这个潮流而转移重心。
随着医保覆盖问题的解决,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竞争带来的价格下降,美域健康预测未来占比将进一步提高。其中免疫疗法和分子靶向药物是研发的重点方向。就在近的一年里FDA已经分别批准了施贵宝、默沙东、罗氏的的多个PD-1/L1在不同的实体肿瘤里的应用。未来肿瘤免疫疗法市场预估超500亿美金(2022年)。目前还没有免疫治疗的药物进入中国,但是已经有多家国内的创新公司在研发CAR-T已经PD-1/L1一类的药物,并有部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新肿瘤药物逐渐被纳入医保
新肿瘤药和治疗方法的广泛使用使得肿瘤治疗费用持续走高,大量患者拥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众多卫生体系正在努力适应和接纳这一转变,尤为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保险的压力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大多数恶性肿瘤都包含在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从村合作医疗等不同种类医保的报销项目范围内。2012年版国家基药目录增补抗肿瘤药,包括2个辅助用药在内的26个化药以及1个中药已经被纳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2014年以来,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政策向大病医疗转移,肺癌、胃癌等20种疾病治疗将全部纳入大病医保范畴,先由新农合按照不低于70%的比例进行补偿,对补偿后个人自付超过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补偿标准的部分,再由大病保险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给予补偿。医保部门加强与民政部门的衔接,由医疗救助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再行补偿,确保这些药物及相关服务得以正确使用,以达到药物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大化。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也启动了抗肿瘤药物的的谈判机制,2016年5月,治疗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凯美纳和易瑞沙通过谈判,进入报销目录没进入医保目录的特罗凯也随后宣布降价。这些医保方支付政策的改变也给抗肿瘤药物市场带来利好。
商业保险的癌症险种愈发丰富
癌症商业保险是基于重大疾病保险的一种重要的延伸和创新,主要针对重大疾病中的单一病种恶性肿瘤,为个人提供罹患疾病的风险保障。上世纪60年代,全球款癌症保险来自美国家庭人寿保险公司(AFLAC),时至今日,美国市场的防癌保险产品已经成为团体医疗健康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趋于成熟。
我国癌症保险产品起步于21世纪初期,由日本、韩国为主的亚洲发达保险市场引入国内,但由于当时国内癌症保险尚不成熟,产品形态设计吸引力不足,早期的产品并未引起市场的过多注意。2012年以来,国内癌症保险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合力下,呈现强进的市场增长趋势。
目前,中国大陆的癌症保险产品主要分为3大类:癌症确诊定额给付、分严重程度的癌症定额给付、综合癌症保险,随着国内癌症保险相关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入,为癌症保险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同期,国民大众对于抗癌防癌的医疗保障意识和需求逐步加强,国内防癌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总体而言,未来10年是中国肿瘤医疗和医药市场高速增长的10年,创新的企业和创新的模式将层出不穷。美域健康预测未来大量民营资本进入肿瘤医疗领域、国内的肿瘤创新药企蓬勃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引进创新药物、商业保险在数据的支持下开发创新产品,互联网企业介入肿瘤市场、助理提升效率和水平等。这些改变将逐步把中国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麻省医疗:赴美医疗、远程会诊、治疗方案咨询、用药方案咨询,“扫一扫”了解更多!
点击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