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域健康网

400-882-3548

首页 > 麻省新闻 > 文章详情

老美眼中奔走于长木医学园区的中国人

这是群有意思的人,跨越大洋、身在异国他乡、不是学生,但在求学、求知的路上。

 

与年轻风华正茂的哈佛医学留学生不同,他们大都是中国重点医院的科室骨干,大多结婚生子,大多有着漂亮的履历和高超的医术,大多是已过而立之年。

\

在波士顿街头,这些普通的亚洲人,没有旅游者的闲情逸致,总是行色匆匆奔波于长木医学区。与他们结识,告别之际总在夜色正浓之时,我们都戏称他们是夜行人。

 

长木医学区或许很多人不了解,但这个小小的地区因分布着众多的医院、医学院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而成为全世界医学界的“圣地”。

 

以哈佛大道1号为原点,长木医学区密集分布着哈佛医学院、哈佛牙科学院、哈佛公共卫生学院以及麻省药科与保健科学学院等世界医学院校。这里也分布着包括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布莱根和妇女医院、波士顿儿童医院、丹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加斯林糖尿病中心等世界知名医院。在这里奔走访学、进修的人,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医学精英。

 

美国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均处于世界前列,美国的诊疗技术、新药研发乃至医院管理建设等始终引领着世界医疗界发展大势。和来自中国各地医院的医生们相识,源于中国学者中心哈佛大道1号语言特训班,这是个免费的英语学习平台。前往波士顿访学的中国医生大都会在这里学习英文,提升医学专业英文表达能力。

 

这群人有着鲜明的特点,访学进修,多则一年半载,少则两个礼拜三个月,随后就在夜色中告辞。再次联系大都通过微信分处地球两边,不同的是一边是黑夜,一天是白天。这是种很有意思的体验。

\

Adam是个土生土长的波士顿人,纯正的英语发音,资深的ESL英文讲师。在每周三、周五傍晚举办的培训班上,为中国在美学者们进行系统的英文特训。因在美学者访学、进修时间紧迫,他尤其注重特训班的实用性。因此医疗专业术语、医疗圈的交际话术成了培训主题,形成短平快、易于掌握的特训班特点,极大帮助了这些早已不是大学生很多年的学者们。

 

Adam和我一样,并非医生,对于他们访学目的,进修方向了解并不多,即便了解也是不懂的。诸如他们讨论的肿瘤质子治疗、免疫细胞疗法等,我们也只有呵呵了。中国有句俗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Adam这个皮毛中国通不知道从哪个学者口中听到这句话,他告诉我,来这里特训的学者,肯定走过了万里路,美国到中国可不知一万里。

 

老美们的脑瓜子!中国的“行万里路”,他们还真以为走一万里就行了。其实,即便是特训班期间,我们和中国在美学者们交流时间也不多。他们身上都有着繁重的访学、进修等任务。其实我感觉也谈不上任务,他们身为当地医院培养的骨干,万里迢迢来到波士顿,想必有个医学上更高的追求,除了科研进修、在生活中感受当地文化外,他们确实没多少时间领略美国的风光。

全球优质医疗资源

汇聚在中国学者中心的中国医师们,源于共同的学术知趣、相似的学术视野以及与哈佛医学专家同行的自信,在共同进修研讨交流中,以及异国他乡中建立起不同寻常的同胞情谊。懂得享受生活的老美Adam有时候会疑问,为何这些取得不错成绩的医学精英们,还要这么辛苦的求学?或许这样的问题,每个学者给出的解答也各不相同。

 

记得2016年初,长沙赴美医师团抵达哈佛医学院教学附属医院进修,大年三十的傍晚,中国学者中心语言特训班休息间隙,从学者手机中传来鞭炮齐鸣、互道春节快乐的祝福。有儿女思念的哭泣声,有老公或老婆问候声,也有父母亲朋的关怀声。这些大都有家室儿女的学者们,为了访学进修,远离家人孩子,远离故土。

 

看着他们与家人甜蜜通话,Adam也感受到什么是“勤劳的中国人”,这也就是他眼中中国为何发展壮大如此神速的答案。学术上的求索是一种内生动力,这些学者源于对哈佛医学知识的渴望,跨越大洋辛勤求知。

 

记得大年三十那个夜晚,医师团的学者们结束哈佛大道1号英语特训之时,波士顿已是星空点点。地球另一面的中国人已经迎来大年初一的晨光,人们开始互相走访拜年。学者们在夜色中离开,奔向波士顿各自的住处。他们没法“过春节”,天一大早,等待他们的是哈佛各大教学医院的研修课程,那些哈佛医学专家口中的东西可不好懂。

 

朱医生说:“哈佛医生都是出色的沟通家”,他来中国学者中心特训英文,希望能够更流畅的和哈佛专家交流,进修回国后也做个出色的沟通家,为中国患者浅显易懂地解答、诊疗各种难题。

 

那次,互相拜年后,朱医生和医师团的新学员们一道匆匆离开。波士顿的夜色很美,长乐医学园区风景秀丽,他们是没时间欣赏。

 

 哈佛大道1号的老美们只是知道,这些疲惫的面庞下,有颗很拼的中国心。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麻省医疗:赴美医疗、远程会诊、治疗方案咨询、用药方案咨询,“扫一扫”了解更多!

点击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