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案例故事
更多癌症真的会自愈 极端“夜猫子”易患癌症
前言:
总是在谈论癌症,一是希望能消除患者的恐惧感,二是希望对大家对癌症的认知真的从“绝症”下调到“慢性病”的级别,三是激发起患者积极生活的心态。世界如此美好,我自安然逍遥,始终相信,坎坷只是暂时的。——知名出国看病机构:麻省医疗国际
癌症为什么能自愈
癌症自愈绝不仅仅是传说,《美国医学会杂志》曾刊登过一篇报道:20多年来,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检查数据显示,这些发现了的肿瘤如果放任不治疗,有时会致命,但许多小瘤子或者说小的癌症病灶,在未被检查出来,或未告知本人的情况下,如果放任不管,却不会带来什么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会自动停止生长或萎缩,甚至消失了……消失了……消失了,前提是未检查出来或为告知本人的情况下,这是进一步证实多数癌症病人是被吓死的吗?
北欧的研究者用基因探针做探索性检查,研究女性乳腺随着增龄而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20岁左右女性的乳腺经常是干干净净的,没有变异细胞。到了30岁左右,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细胞,也是蜕变细胞,有时比例可能很高,甚至高达30%左右。到了40岁,有40%左右的女士中可以见到变异细胞,50岁则接近50%。但是,60岁以后这个比例开始下降,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女性发展成乳腺癌症,大多数变异细胞回归正常或自然萎缩了……这些例子都说明一个事实:癌症是可能长期稳定地“呆在”身体里的,或者即便已经出现症状,但仍然可以存活。
对于癌症的这些现象,可以做出的科学解释是:癌细胞是自身细胞的蜕变,用遗传学家的话来说,它是细胞及机体在适应各种变异及压力时而发生的变化而已。它的生长是呈“钟摆样”效应的,摆动的一方是细胞可以促使细胞往变异、蜕变,往“坏孩子”方向走;另一方则是向“好孩子”方向走,细胞一定程度地回归正常,后者就会自愈。
高水平体力活动可降低7%的患癌风险
看到体力活动这几个字,不知道会不会联想到种田,会因此引起回归农村热吗?仔细想想,放下一切回归田园,种个一亩三分地,享受春种秋收的乐趣似乎也是不错的,闲时养鸡养鱼跳个广场舞啥的,文雅点的,玩玩书画也是不错的。人活着为什么要那么辛苦的追求高端物质享受呢?为什么要废寝忘食赚Money?似乎是个很深刻的哲学问题,有点思考不下去了……刊登在2016年5月16日《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高水平的休闲体育活动和13种不同癌症的发病风险降低直接相关。
日常生活中缺乏体力活动的人群非常常见,在美国大约有51%的人群缺乏体力活动,而全球大约有31%的人群都没有达到推荐的体力活动水平;和体力活动相关的任何癌症风险的降低都对公众健康和癌症预防来说非常重要。
文章中,研究者Steven C. Moore对1987年至2004年间12个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自我报告体力活动的参与者群体的数据进行汇集,随后他们分析了参与者体力活动和26种癌症发生率之间的关联。该项研究包括了140万名参与者,其中186932名个体在11年的随访过程中被诊断为癌症。
研究者表示,相比低水平的体力活动而言,高水平的体力活动可以促进26种癌症中的13种风险降低,包括食管腺癌(风险降低42%)、肝癌(27%)、肺癌(26%)、肾癌(23%)、贲门癌(22%)、子宫内膜癌(21%)、髓样白血病(20%)、骨髓瘤(17%)、结肠癌(16%)、头颈癌(15%)、直肠癌(13%)、结肠癌(13%)、乳腺癌(10%);体力活动水平增加和各种癌症风险降低之间的关联性与个体身材和吸烟史并不相关;总而言之,高水平的体力活动会降低个体平均7%的患癌风险。
研究结果发现,体力活动会增加个体5%的前列腺癌风险以及27%的恶性黑色素瘤风险,而这种关联性在美国太阳紫外辐射较强的地区尤为明显,但在太阳紫外辐射水平较低的地区却并没有上述关联性。研究者表示,本文研究大的限制就是他们不能完全阐明饮食、吸烟以及其它因子如何影响研究结果,同时该研究还利用了参与者的自我体力活动报告的相关数据,这些自我报告的数据或许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当前相关的研究结果也认同体力活动可以作为全球性预防癌症以及降低癌症风险的黄金法则,研究人员认为,闲暇时间的体力活动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潜在降低癌症个体风险的策略,当然后期还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来揭示体力活动和癌症之间关联背后潜在的分子机制。
夜猫子导致基因突变 生物钟紊乱导致癌症
美国西北大学睡眠和生理节奏医学中心负责人菲利斯·泽教授也说,深夜接触太多光照比如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屏幕亮光,可能会对人体生物钟信号产生干扰。也就是说,你可能并不是一个“夜猫子”,之所以不感觉困倦,是因为你已经扰乱了生物钟。这可能还意味着身体的其它功能被打乱,为疾病入侵留下可乘之机。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时间生物学家、同时也是睡眠研究人员的提尔·伦内伯格教授说,电灯出现之前,“早起的鸟”和“夜猫子”的差异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显。现在,如果我们愿意,所在的屋子一天24小时都能有亮光,我们被剥夺了与外界同步的生物钟信号,这是导致生物钟出现巨大差异的元凶。而且,我们生物钟里的遗传变异正在被放大。一些极端的“早起的鸟”比大部分人早醒6小时,而一些极端的“夜猫子”则比大部分人晚睡6小时。
爱熬夜可能被指责为不良生活习惯。美国研究人员却发现,“夜猫子”可能是体内某种基因突变导致,造成他们的生物钟较平常人延迟,故难以入睡。
不少爱熬夜的人被诊断患有睡眠相位延迟综合征(DSPD),体内的生物钟比通常意义的“晚上睡觉,早上起床”模式有所延迟。通常人们犯困睡觉的时候,他们很精神难以入睡;人们起床时,他们体内的生物钟却未到叫醒的时候。
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研究人员召集一批患有睡眠相位延迟综合征的志愿者,让他们在一处公寓实验室里居住两周。室内没有任何暗示时间的装置,志愿者全凭自身感觉决定吃饭和睡觉时间。
研究者同时收集志愿者的皮肤细胞,检测他们的DNA。结果发现,这些志愿者体内一种名为CRY1的基因有突变迹象。这种基因掌管人体生物钟,通常在24小时周期内调节其他基因的开关。CRY1基因突变则导致其他与生物钟有关的基因关闭时间过长。
不过,目前尚无根治睡眠相位综合征的方法,患者好严格控制睡眠周期并在日间多晒太阳。
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觉吧亲们,老祖宗说过“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顺应自然规律,也许才是好的生活方式。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癌症,肿瘤

为国内客户提供美国专家会诊、赴美就医、高端体检、精准医疗、医护培训等一站式海外医疗咨询服务出国看病/远程会诊费用、流程,“扫一扫”了解更多!
点击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