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域健康网

400-882-3548

首页 > 医疗健康 > 文章详情

除了白血病 常见的血液疾病还有哪些?

6月14日是第十三个世界献血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血液连接你我”。

 

成立鲜血日,旨在通过这一特殊的日子感谢那些拯救数百万人生命的自愿无偿献血者,特别是多次定期捐献血液的个人,颂扬他们无偿捐助血液的无私奉献之举;同时希望全社会对自愿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引起更广泛的认识,鼓励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成为合格的经常献血者,在需要拯救生命时提供可使用的安全血液。此外,也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医学家。

远程医疗 出国看病 赴美就医 高端体检 远程会诊 海外医疗

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生理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发现了人的血液有A、B、O、AB四种血型,并且不同血型血液进行输血后会发生凝结现象,从而拯救了后世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为鼓励更多的人无偿献血,宣传和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献血者组织国际联合会(IFBDO)和国际输血协会(ISBT)把卡尔出生日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又为“世界鲜血日”)。

 

随后,2005年5月24日,在第五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上,192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通过决议,决定认可“世界献血者日”为国际性纪念日。

 

在鲜血日,无偿献血的同时,很多人会忽视血液的健康,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血液也会生病。对于血液,这中奔流在人体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粘稠液体,既神秘又普遍。血液可谓是人们熟悉的陌生人,你可知常见的血液疾病有哪几种?

 

缺铁性贫血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终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贫血类型,好发于儿童和育龄妇女。其常见原因有: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婴幼儿需铁量较加,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辅食,易造成缺铁。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女性月经增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此外,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如长期不明原因腹泻、慢性肠炎、克隆病等均可因铁吸收障碍而发生IDA。

 

铁丢失过多。主要见于各种出血,如慢性胃肠道失血、月经量过多、咯血和肺泡出血、寄生虫感染、血红蛋白尿、肺结核咯血等。

 

  缺铁影响血红蛋白合成,从而导致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常见的表现有乏力、易倦、头晕、头疼等,伴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毛发干枯、指甲缺乏光泽等等。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位,其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血液肿瘤的10%,好发于50-60岁的中老年人。

 

骨髓瘤起病徐缓,早期无明显症状,其发病原因暂不清楚。目前本病仍然是一种不能治愈的疾病。用标准化疗缓解率为50%-65%,诱导的中位缓解期不超过18个月,临床疾病期平均仅持续3年,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0-36个月。5%的患者能够完全缓解,5%的患者能够生存10-15年。不治疗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

 

由于本病的常见症状是腰背疼痛,因此容易被误诊为骨科疾病。该病也可引起贫血、蛋白尿等,50%~70%病人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出现慢性肾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结石。

 

血癌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急性白血病发生于血液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患病率约4/10万。其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蓄积于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并抑制正常造血,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脏器。

 

发病时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患者常突发高热,类似感冒,也可以是严重的出血。另外伴有淋巴结肿大、肝脾大、骨痛的表现也不少见。白血病的治疗根据不同分型而有所差异,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般避免早期死亡多能治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多能治愈,其预后还与年龄、危险分层等多种因素有关。急性白血病若不经特殊治疗,平均生存期仅3个月左右,短者甚至在诊断数天后即死亡。经过现代治疗,已有不少患者获得病情缓解以至长期存活,甚至获得治愈。

 

淋巴瘤

 

淋巴瘤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而得名。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

 

临床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霍奇金淋巴瘤,另一大类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发病年龄高峰在31-40岁,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高峰略往前移。男女之比为2-3:1。淋巴瘤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受累淋巴结以颈部为多,其次是腋下、腹股沟。

 

除淋巴组织以外,身体任何部位都可发病,其中以原发于胃肠为常见,胃及小肠淋巴瘤可有上腹痛、呕吐等症状,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回盲部,常有慢性腹泻,也可发生脂肪泻,还可引起肠梗阻。多数病人是因发现肿大包块入院而确诊。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出血性血液病,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但大多数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其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脾脏无明显肿大。

 

血小板减少症分为急性型及慢性型两类。急性常见于儿童且80%为急性型,无性别差异,秋冬两季易发病,起病急促,可有发热,畏寒,皮肤粘膜紫癜。发病前数周常有病毒或细菌感染史,一旦病源清除,疾病在6-12月痊愈,

 

慢性症常见于青年女性,且95%以上为慢性型,男女之比约1:3,一般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迁延难愈。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或内脏出血,少部分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可发生颅内出血,一旦发生,死亡率明显增高。

 

奔流不息,生命不止,血液之于人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血液输送身体各处急需的营养物质、氧气的同时,还会带走废物净化身体。身体一旦受到外来入侵,血液时间率领免疫大军抵抗入侵者。此外,血液还具有调节体内酸碱值、调节体温、液压等功能。作为生命的动力燃料,血液健康关乎全身机体功能,因此血液疾病不得不知、不得不防,从而做到细心呵护这些流动的生命源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为国内客户提供美国专家会诊、赴美就医、高端体检、精准医疗、医护培训等一站式海外医疗咨询服务出国看病/远程会诊费用、流程,“扫一扫”了解更多!

点击立即咨询